第四十章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乐文小说网 www.lewen45.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最新章节!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范仲淹接到仁宗皇帝正月上旬鄜延、泾原两路出兵诏书后,他的第一个想法就是,他在延州所有的苦心经营,都将随着宋军这个行动化为乌有。因此,范仲淹立刻向仁宗皇帝上书,要求推迟出兵日期,并详细阐述了自已的理由,同时向仁宗皇帝汇报了自己招抚元昊的设想:

    正月内起兵,军马粮草,动逾万计,我军深入险阻之地,此时塞外正值风雪大寒,士兵暴露冰天雪地之中,一旦贼兵向我发起攻击,我军必然会损伤惨重。而且目前鄜延一路无论城垒栅寨、兵甲粮草、士兵攻守之策均已部署就绪,无需担心敌军先我发动攻击。请等到春暧时再出兵,那时候正是青、黄不接,西夏马饥人瘦,形势于我易于控制,又可乘机扰乱夏境耕种,即便我们没有大的收获,但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况且朝廷亦有招降蕃酋之意,臣也曾派人探问其情,告知朝廷怀柔之意,让元昊削去大夏国号,仍然臣服于朝廷。现在分析情况,依然存在着这种可能,鄜延原是西夏过去向朝廷进贡来往之路,愿陛下存此一路,允许鄜延暂缓出兵,只令诸将严密防范,贼来则击之,乘我军尚未出兵之机,容臣示以恩意,大约一年之间,便可有招安的可能。不然的话,臣恐怕隔绝情意,那这场战争的结束,只怕就会遥遥无期。倘若用臣的这个策略最终没有效果,那么朝廷再从长计议出兵大计,先取绥、宥,据其要害,屯兵营田为持久之计,如此,则茶山、横山一带蕃、汉大户畏我军兵威,或招降、或逃窜,亦是去掉西夏一只臂膀,那时拓疆制寇,再不会有什么后顾之忧。

    如果宋仁宗是个雄才大略、决策果断的皇帝,那么,既然已经决定了出兵日期,而且出兵的诏书已下,箭在弦上,就不应再有任何变化,须知,宋军面临的问题,西夏军队也同样面临;如果宋仁宗是个雄才大略、决策果断的皇帝,那么他就应当明白,元昊既然已经建立了大夏帝国,且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他就不可能靠几句好话,消弥了这场立国战争。

    但,宋仁宗偏偏就是个耳朵根软、缺乏主见的天子。

    范仲淹在奏折中说元昊还有归附的可能,这个结果,对不得已而被迫用兵的宋仁宗来说,当然是求之不得,兵凶战危啊,他当然更愿意不战而屈人之兵。于是,缺乏主见的仁宗皇帝立刻下诏:“从仲淹所请”!并让范仲淹和韩琦两人具体协商,如果有机会,仍还要主动出兵。

    宋仁宗这个决定模棱两可,实际上让宋军又回到了战守不定的尴尬局面。

    此刻,泾原前线,信心满满的韩琦正为正月上旬宋军两路出击,彻底覆灭元昊,竭尽全力地做着各种准备,却突然又接到仁宗这道模棱两可的旨意,不由大惊。

    宋仁宗出尔反尔、优柔寡断,让一心主战的韩琦悲愤不已。韩琦一面派尹洙急赴延州,劝说范仲淹按原计划两路同时出兵,一面上书给宋仁宗,希望仁宗皇帝给范仲淹明确诏令,命其出兵:

    前日臣在京师屡次面奏,此战关系重大,关乎国家安危。两路协力还尤恐不能致敌于死命,现在又让鄜延一路按兵不动,这无疑是把泾原一路孤军送入敌口,非是当用之计。请陛下诏令鄜延一路同时出兵。

    宋仁宗接到韩琦奏折,又觉得韩琦说的也有道理,一时间无法决断,只好将韩琦奏折转给范仲淹,让范仲淹看着办。

    范仲淹接到宋仁宗扔过来的皮球,于是再次上书仁宗,提出了另一个办法:臣和韩琦一样,都是想怎样尽心报国,并不是怯弱惧战。但兵凶战危,理应谨慎防守以观其变,不可轻兵深入。鄜延一路要进贼界,比起其他几路都远,宜先修复城寨,请以二月中旬合兵万人,从永平寨前出修筑承平寨,承平寨建好之后,再择机进筑另一寨,这样就牵制了元昊东路军马,使夏军难以全力对付环庆、泾原之师,亦如我军两路出兵一样。

    范仲淹这个建议,就是鄜延一路佯做出兵,是一支疑兵,而实际上等于仍然没有出兵。

    中国数千年历史,恐怕冷兵器时代发生的任何一场战争,都没有象大宋帝国和西夏之间这场战争那样,战与守、攻与伐的奏章、诏命,一次又一次在中央和前线千里路途上来来回回传递,

    范仲淹的固执和宋仁宗的优柔寡断,终于导致了帝国20万重兵困守边城,坐失战争良机的结局。

    而西夏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元昊,却利用范仲淹对他一厢情愿的招抚,又一次将计就计,制定出了一个痛歼泾原一路宋军的绝妙计策,西北大漠萧萧寒风中,大宋王朝一代名臣韩琦兵败好水川的悲剧,由此一点点拉开帷幕。

    早在大宋帝国朝廷为攻、守两策争执不下的时候,西夏杰出的军事家元昊,就已经从宋军各种迹象中嗅到了某种危险气息。宋军鄜延、泾原两路经过韩琦、范仲淹精心整顿,已经不再是战争初期时那样不堪一击,三川寨之战和宋军突袭白豹城之举,就是宋军战力一个非常明显的改变。所幸的是,宋军自战争初始便一直采取守势,将主动权拱手送给了夏军,这才使他能够游刃有余。但元昊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夏帝国,除了在军事上彻底打败宋军之外,别无任何选择!只有在军事上站稳脚根,大夏帝国才能安然挺立。

    然而,大宋帝国犹如一棵盘根结虬的老树,折断它几根树枝,根本无损于它的元气。反之,如果宋军倾全力反击,那对夏军来说,将无异于一场秋风扫落叶般的灾难。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宋军没有形成有效攻击之前,寻找三川口之战那样的机会,集中夏军优势兵力,尽可能消灭宋军有生力量,从精神上击垮大宋王朝斗志,而且,这个机会必须要尽快找到。

    可是,自宋军更换前线统帅之后,这样的机会几乎就没有过。

    延州的范仲淹小心翼翼,稳扎稳打。

    泾原的韩琦兵锐将勇,调度诡密。

    更严重的是,宋军在经过最初的被动挨打之后,已经过渡到有组织地进行局部反击,白豹城之战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倘若宋军从根本上缓过神来,泾原、延州两路齐头并进、大举反攻,那久战的大夏疲惫之师,势将左支右绌,陷入非常困难的境地。

    然而,天不绝西夏,知延州范仲淹热衷于怀柔的战略方针,终于让元昊看到了可乘之机。于是,元昊投范仲淹所想,派当初被俘的宋军塞门寨主、内殿承制高延德赴延州,告知范仲淹,他有意乞和。

    范仲淹接见了高延德。此时,奉韩琦之命苦劝范仲淹出兵的尹洙,已经在延州呆了近一个月。但尽管尹洙磨破了嘴皮,范仲淹就是不肯出兵,这让和范仲淹、韩琦关系都不错的尹洙不由感叹:范公在这一点上可就不及韩公了,韩公说过,大凡用兵,当置胜败于度外。

    范仲淹坚不出兵,元昊又派人乞和。万般无奈的尹洙不得已返回泾原。

    范仲淹固执己见,满腔悲愤的韩琦不得不上书仁宗皇帝,接受这个无奈的事实,退而求其次:攻、守二策,臣兼程赴京面呈陛下,请陛下做最后裁择,陛下和两府大臣商议,只取攻策施行。若陛下决心下定,两府大臣也不改变主意,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然而臣方归本司,却又横行枝节,陛下显然又心存疑惑,攻讨之说,诏书奏折比比而下。朝廷举大事、主大谋,理当坚如金石,没有更改余地,且应不时下诏激励将士,对惑乱军心者绳之以法,而现在却顾虑重重,认为出兵必然一事无成。况且鄜延路范仲淹意在招纳,不肯出兵,臣虽上书乞按原议,但如果朝廷强命他出兵,终究不是他的本意,将士得知,也必然会心无斗志。现在二月份已过去将近一半儿,署气渐生,进兵已变得更加困难。

    臣力主攻策,并非是年壮气盛、缺乏深谋远虑想侥幸求胜,贻误国家,而是认为:元昊据数州之地,精兵不过四、五万,其余都为老弱妇女,举族而行。我陕西四路军队,人数虽然不少,但因驻守于各个城寨,相对势分力弱,因此夏军首犯延州之所以能生擒二将、杀掠无数,根本原因就在于刘平、石元孙虽集中一路兵力抵抗,但总人数才9000人而已。去年秋末,镇戎之败也是如此,刘继宗等将领分兵接敌,不满万人,等援兵赶到时,敌军已得胜而归。

    现在的情况是:敌人常集中优势兵力,而我军总是兵力分散。朝廷内外看不到我军这个战术的失误,反而一味强调防守,导致敌人有恃无恐,屯20万重兵只守界壕,不敢和敌军交锋,中夏之弱,自古未有。退一万步,即使坚守,也从没听说哪个主张防守的大臣,能让防守变成最终取胜之道,长此以往,臣恐怕春失几座寨、秋陷几座堡,边防屏障日渐减少,大军士气日渐沮丧,而敌人乘此佳机,陡生吞陕右之心。再加上自兴师以来,敛集军需粮草,黎民早已不堪重困,而军费征敛,现在看来仍未有穷期。去年秋季收成还算不错,国家军费已是捉襟见肘,一旦发生水旱之灾,情况又该将如何?

    臣近日途经乾、泾、邠、渭等州,百姓乞求减放臣前时曾明令取消的科税,又有丝绢行十几家丝绢户,官府向每家配借钱七十贯文,亦向臣哀诉求免。国家费用来源已艰难到这种地步,然而战争是军国大事,转运司既没有别的办法,臣也不敢邀爱民之誉答应放免,怕因此使朝廷政策不一,给朝廷增加麻烦。但臣恐怕这样下去,一、两年的时间,国家经费就会日益蹙促,人情大骚,师老思归,再也找不到更替戍边的士兵。每每思虑至此,臣难尽言。因此,望陛下能省察群言之难一,为大事之当慎,知道这些不同意见已延误了出兵之期,同时诏令诸路置办军需,整训兵马,待初秋来临之时,若范仲淹招抚没有效果,则另派近臣,寻找机会。如下决心出兵讨伐,则求陛下再不可犹豫,圣旨降下之日,前方诸事已准备就绪,便可进兵。

    韩琦这封奏折,言辞中充满了悲愤、无奈、及对战争未来结局的担忧,但现在出兵良机已经坐失,只能待初秋再图进兵了。

    毫无疑问,韩琦和范仲淹,在对战争的认知上有着根本分岐。

    如果说范仲淹主张防守,是只看到了战争的具体表象,那么韩琦主张进攻,则不仅是看到了战争表象,而且也从更深层次看到了战争的本质。韩琦从根本上解剖了帝国被动防守的弊端,也阐明了出兵进攻、争取战争早日结束的内涵。

    尽管韩琦在这封奏折中,没有对范仲淹作任何激烈批评,但很明显,韩琦已经认识到当初推举范仲淹出掌西北战事,是犯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失误。韩琦不怀疑范仲淹对国家的忠诚,但却不能不悲哀于范仲淹和自己对战争认识的不同。这才向仁宗提出了“另派近臣”的要求。

    韩琦等待的初秋还遥不可及。

    而此时的元昊,却一面以乞和麻痹范仲淹,解除夏军延州一路后顾之忧,一面周密计划,制定出了集中夏军主力,全力对付泾原一路宋军的作战方案。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

本站推荐:总裁的替身前妻万相之王我在精神病院学斩神凌天战尊飘渺之旅风流岁月之活色生香半城风月花颜策神武战王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月落昼锦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乐文小说网只为原作者郭亚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郭亚平并收藏月落昼锦堂最新章节